22 11 月, 2024
Home » 5/19史前館再造重新開幕!用「島是船・海是路」邀請您走進史前館,開啟我們與世界的交會
文字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拍攝/洪檍喬、整理/旅創368

5/19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再造完成重新開幕了!歷時近三年時間修繕,史前館此次以「在這裡,臺灣與世界交會」展現三萬年前的臺灣就有人類存在的足跡,也是海洋島國一員,同時更透由「島是船・海是路」主題,展出各式各樣的史前考古,串聯出臺灣的獨特、擁有大陸與海洋兩大文化圈的融會交織。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緣起於1980年南迴鐵路臺東站新建工程,發現了臺灣考古史上具最完整聚落、更有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的卑南遺址。因應隨之而起的文資保存呼聲,史前館在臺東市康樂車站南側建設康樂本館、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遺址公園,並於臺南市內擁有臺灣西南部地區最完整文化層的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設立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康樂本館

為國內第一座以史前考古和臺灣南島族群為範疇的博物館,也是第一座包含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以及臺灣東部第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康樂本館自2002年開館18年後,啟動建築再造工程及常設展廳更新,除了更新既有的常設展廳,並將展覽內容涵蓋世界南島文化。

由陳哲生建築師擔綱設計,以尊重原建築師Michael Graves的設計為原則,重整場館建築及園區的空間關係。以「打開」及「流動」為主要設計概念,整體空間改造包含易親近的入館地景大廳調整展覽空間新設南島廳與探索館更新史前史廳,並建立簡單直覺的參觀動線

南島館,一次蒐藏六種文化視角

在「南島世界.世界南島」主軸下,透過「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與「認同」六個單元,從南島族群的視角理解大洋多樣的文化面貌,並從世界史的角度認識群島與不同文化的獨特互動。自史前至今,臺灣島上始終輪動著不同人群的遷徙與文化交會,此展廳也是一篇臺灣與南島世界所交織出的故事。

探索館,透過遊戲讓孩子學會同理心

結合以史前文化為主題的「史前探索遊戲區」,以及透過孩子之眼認識被迫離開家園的「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示區,經由遊戲與故事,引發兒童對史前的好奇以及對原住民族傷痛歷史的同理。探索館猶如史前館的館中館,空間機能完整。

•1F設有服務台、多功能教室、創意工坊、親子休息暨遊戲區,及「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示區。

•2F為史前探索遊戲區,包括「巨石區」、「動物區」、「玉器區」、「陶器區」及戶外的「地景露台」。

臺灣史前史廳,探索三萬年古往今來

臺灣史何止四百年—根據考古學證據,臺灣史前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至少三萬年。期間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在此落地生根;各時代留下的物質文化,反映出不斷的人群往來、接觸,最終創造出獨有的臺灣文化。此展廳以臺灣百年來考古發現的文化證據,引領觀眾進入臺灣史前史的探索進行式。

藝術家 │ 林介文(Labay Eyong

花蓮紅葉(Ihownang)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在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意識還不那麼清楚以前,她當過泰雅族、賽德克族,最後才是太魯閣族。因此在林介文的身上,某種與族群身分之間的連結,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晰,所以她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實踐路徑,其實也是她之於太魯閣族的認同路徑,而這個認同路徑又與她作為一個「女人」的生命政治結構糾纏於一起,同時體現在她的藝術創作之中。

作者| 饒愛琴

協力藝術工作者|莊志豪、謝忠雄、林志明、張海諾、朱美珍、林宣宏、胡又中、謝詩梅

創作理念|史前  現在  未來_未知  地球  宇宙_植物  人類  海洋

現在是以前,未來是現在,不同的片段、破碎因為時間的累積聯結而成,溫柔且強大的韌性穿越不同種族、思想、動植物,時間不快不慢的進行着,連結成一個圓,從海平面升起,時間的圓沒有盡頭,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用大大小小的圓連結成一個大圓,象徵經歷過不同年代的生活文化、最後還是回到一個飽滿的圓;圓也可以看成粒粒飽滿的種子、心中渴望的圓滿或是新生流動的一種狀態,圓形也讓整個線條筆直的空間有了溫暖的投射。色彩配置用大地色系溫暖整體空間,運用了一些留白與原本建築藍色大柱子相呼應,有另一種穿透室內外空間的想像,宛若時間就這麼透過陽光灑落而停留了下來。

INFO: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康樂本

地址| 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網址|https://www.nmp.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