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0 月, 2024
Home » 以設計之名,走讀鶯歌三處-釉藥堂、日和Liher、夥房,來一場手作、甜食、尋味之旅

撰文、攝影 / 洪檍喬

陶瓷的故鄉,鶯歌因為2023台灣設計展而有了許多不同的風土地氣、人文底蘊被發掘!這次我們藉設計之名,重新認識鶯歌,走訪三處-釉藥堂、日和Liher甜點店、夥房,尋回鶯式日常。

釉藥堂佇足手作染一件心頭好

站在大門口向往來的遊客親切打著招呼,半開放場域的釉藥堂,距離鶯歌老街不遠,門口擺放著各式陶藝釉藥、陶瓷釉料及陶藝工具,乍看很像是街邊五顏六色的雜貨店、材料間,不過走進、拐個彎到了後方的秘密空間,才知這原來是一個用釉藥說故事的繽紛世界。

這裡有很多與陶藝有關的原料、釉色材料,也有彩繪拓印、上釉燒陶、泥染織物等體驗課程,這次我們體驗的是泥染(礦物染)方巾,闆娘蔡美如說做陶時,常會有些剩餘或修坯時會切削下的土泥,它們可以回收製成礦物染的材料,再以各式道具,有時是陶做的大小圓球,有時是長扁木棍,也有一些是已經鈍掉或裂掉的陶藝工具,甚至也可以帶自家不限任何形狀的道具,主要是綁染過程務必要紮緊、雙手完整搓揉布面方巾,保持每一處都完整浸染泥料,這樣才會有好作品呈現。

鶯歌是陶瓷產地,也是陶土故鄉,釉藥堂老闆呂景輝與闆娘蔡美如用自己的角度詮釋做陶原料,把專業的釉藥/燒陶轉型成生活的風格設計,用體驗手作、用自行研發的天然礦物泥染料,共八種顏色(森林綠、水青色、蒲公英、紫砂紅、牛奶糖、玫瑰粉、咖啡豆、煤炭黑),來混搭成各式提袋、方巾、圍巾、抱枕等物品,誘人體驗美好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原料的特性。這趟礦物染體驗之行,不只好玩,更是讓人真實走入鶯歌,從此不再只是走馬看花,用一條有內涵的方巾故事來綁住遊客的心。

日和Liher小憩嚐一道微笑甜

藏身在鶯歌老街外圍的日和Liher甜點店,是一家結合甜點、咖啡、手作捏陶、手繪盤的風格美店,透過環保樂土(粉光水泥)的牆面塗抹,七層樓的建築高高佇立巷弄,像極清水模簡約美學的外觀,配上門外質樸的竹籬笆、蒼勁的老樟樹,恍如走進日式街區般的氛圍,讓時光都變慢了。

事實上,走進去才是驚喜。內部每一處佈置細節都充滿情感的痕跡,老闆夫婦及弟弟親手打理他們用大自然元素聚起的那份堅持,「你們看,這些其實是我們撿拾庭院掉落的樟木做成的吊燈,還有托盤、門牌、桌椅,甚至選用的食器,像茶碗、茶杯都是親手打造」老闆何晟榤樸厚的向大家介紹。他們來到鶯歌,也愛上鶯歌,心裡總是不斷的思考,如何讓這間店和鶯歌有更多的連結,也因此,店內不定期會開辦手捏陶、手繪盤等體驗課程,讓遊客來到這裡盡情放鬆,邊動手做陶、邊享用甜點。

坐在木質、植物、陶土作品環繞的空間,品嚐闆娘張馨文用心準備的甜點,鹽之花太妃糖戚風、檸檬塔、酥婆羅熟成磅蛋糕、玫瑰覆盆子乳酪,以及配合節慶感十足的「一顆月球」等,都是以台灣在地食材為主,隨著季節變換品項,增添風土的味道,每一道甜點更是店內夥伴們一同發想、烘焙、品嚐後調整而來,每一杯暖心的飲品,也有可能是一位陶藝家或手作老師為您端上,日和Liher甜點店就是一處提供沉靜與緩慢氛圍,讓你每嚐一口甜點都會微笑的所在。

夥房走讀燒煮茶捏一方時光土

鶯歌土很黏,有些人致力把傳統留下來,也有些人努力開創新局,結合七位不同領域藝術家,有燒窯、做衫、炊食、烹茶、篆刻、花藝、雕塑的夥房,就這樣一下子的把我們的心給黏了過來。老紅磚牆面、斑駁補接的灰泥、以前瓦斯窯的瓦斯管線,種種特意保留舊時樣貌的老土角厝,直接把凝聚在夥房裡的七位藝術家(楊慶林、江坤起、歐長坤、黎幼蓮、鍾承恩、黃茂松、陳美霞)品味顯現,他們正因為對老空間有感,才會選擇這裡。

走入這處藏豐秘境,侘寂空間充滿禪意氛圍,印入眼廉的是枯枝及鮮花隨意插在大盆栽上、插在四方木盒中、或虔誠的養在瓶中,不協調的美感又意外的協調,尤其處處可見老屋修繕前的門板磚柱,像昔時放陶胚的架子也被改造成作品展示架、老木桌炕也能燒煤灰煮茶,老窯廠的推車軌道也被保留下來,鋪上木條、碎石,再用木板隔成圍爐桌坑、掛吊上一柄鐵鍋,炕頭燒食熱在心頭,我們就坐在舊時窯廠改造的茶席空間,享用循著古法慢慢燉煮出來的台灣味。

半天的行程,三位老師領了我們做了三件事,我們在這裡品嚐了無菜單料理,搶站在半戶外的陽台等著火車嗚嗚駛過的鐵道風景,再看著茂松老師變戲法般的拉出一條又一條細細的地瓜糖絲,然後又是一陣驚呼;也圍坐在炕前捧碗喝茶、聽坤起老師訴說創作心得與人生風景,以心靈的角度,話家常。更跟著長坤老師體驗樂燒手作,用手真實的揉捏加了礦物的粗土,隨自己心意塑形,長坤老師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再用高溫1280度燒四天三夜,完成原汁原味的作品。

這裡因茶相會,也以茶會友,夥房從老屋中淬煉風土,用時光聚集了一小群創作者,也黏住了一大群同好者,茶碗陶作工藝細節裡蘊藏著在地故事,走讀鶯式日常,把一切美好蒐羅未完待續中。